——从行业争议到消费者呐喊,揭开卫生巾市场的双重困境
2025年2月,当“卫生巾自由”仍是一个奢侈的词汇,年轻女性们在社交平台上愤怒发问:为什么我们既买不到物美价廉的卫生巾,还要忍受“偷工减料”的欺骗?这场持续一年的舆论风暴,暴露了卫生巾行业的两大顽疾:虚标尺寸的信任危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门槛。
争议一:卫生巾集体“缩水”,品牌回应为何苍白?
2024年,“卫生巾测量”活动席卷全网。博主和消费者实测发现,国产卫生巾标称长度普遍缩水10-50mm,吸水层更是“表面加宽,内里缩水”。例如,某知名品牌标称280mm的夜用款,实际仅230mm;另一品牌宣称“超长吸收”,吸水棉却比表层短20%。面对质疑,品牌方清一色回应“符合国标”,甚至抛出“接受不了可以不买”的傲慢态度。
讽刺的是,现行国标对卫生巾尺寸仅要求“误差±5%”,导致品牌能合法“钻空子”。消费者怒斥:“标准不更新,就是在纵容糊弄!”
争议二:高端化VS普惠化,卫生巾为何越卖越贵?
一边是“棉花偷工减料”,另一边却是价格持续攀升。超市货架上,单片价格超3元的“高端卫生巾”比比皆是,主打“天山棉”“进口纤维”等营销话术。一位网友直言:“安全好用是基本要求,但品牌溢价让人窒息!”
老国货的困境更令人唏嘘。某物美价廉的国产老牌(5元/20片)因缺乏营销和渠道,只能在“小圈子”流通。而占据主流市场的品牌,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——原材料仅占售价20%,营销和渠道费用却高达50%。
行业回应:承诺整改,但诚意几何?
争议爆发后,部分品牌承诺“加强品控”,但未公布具体措施;也有企业借“新国标修订”拖延表态。唯一引发热议的,是网友喊话小米推出“巨能吸”卫生巾——“价格打下来,质量提上去!”然而,小米高管明确回应“短期不做”。
消费者的无奈背后,是行业长期漠视需求:
- 标准滞后:现行国标未明确吸水层与表层的比例,导致品牌“合法缩水”;
- 监管缺位:多地市监局仅建议“协商解决”,缺乏实质性处罚;
- 创新乏力:企业沉迷“颜值经济”,却忽视基础性能优化。
破局之路:消费者需要怎样的卫生巾?
1. 重建信任:品牌需公开生产标准与实测数据,如吸水层占比、材质安全性;
2. 普惠定价:减少过度包装和营销投入,让利给消费者。参考胖东来超市模式,以高性价比产品引爆市场;
3. 政策护航:推动新国标细化尺寸和材质要求,对“虚假加宽”等误导宣传重罚。
结语
卫生巾不是奢侈品,而是女性生存的刚需。当行业沉迷“高端叙事”,无数人仍在为“散装卫生巾”挣扎。2025年的今天,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品牌道歉或新国标,更是一场彻底的价值回归:让安全、实惠、真诚的产品,成为市场的底线而非天花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