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5日,苹果在官网悄然发布新一代入门级平板电脑iPad 11(11英寸A16版本),起售价2999元,并将于3月12日正式发售。这款产品的发布不仅标志着iPad数字系列的硬件迭代,更成为苹果全面告别64GB存储时代的标志性事件。

iPad 11:性能升级与“等级森严”的取舍
1. A16芯片的“残血”争议
iPad 11相较前代iPad 10最大的升级在于处理器从A14跃升至A16,但苹果对这颗芯片进行了“阉割”——仅保留5核CPU与4核GPU的“残血版”,而非iPhone 14系列上的完整6核CPU+5核GPU配置。尽管性能仍优于前代,但此举被视为苹果维护产品线等级差异的典型策略:既通过硬件升级吸引用户,又避免冲击高端产品(如搭载A17 Pro的iPad mini)的市场地位。

2.屏幕与生态兼容性:原地踏步的遗憾
iPad 11延续了非全贴合屏幕设计,分辨率与前代一致(2360×1640),不支持高刷新率、P3广色域及抗反射涂层,被批评为“古董级屏幕”。此外,其仅支持第一代Apple Pencil和USB-C触控笔,未适配最新的Apple Pencil Pro,进一步凸显其在生态中的入门定位。

3. 定价策略:性价比的微妙平衡
2999元的起售价相较前代略有下降,且首次以128GB存储起步,成为吸引用户的关键点。然而,部分用户认为,在安卓阵营(如小米、三星)已普及高刷屏、更大存储容量的背景下,iPad 11的“性价比”更多依赖于苹果生态的粘性。

64GB时代的终结:苹果的存储革命
1. 从2017到2025:64GB的兴衰史
苹果于2017年首次在iPhone 8系列和iPad Pro中引入64GB存储作为入门标准,彼时这一容量尚能满足用户需求。但随着应用体积膨胀(如《原神》安装包超10GB)、4K视频普及,64GB逐渐沦为“鸡肋”。2025年,随着iPhone 16e和iPad 11的发布,苹果全线移动设备均以128GB起步,最后两款64GB机型(iPhone SE 3和iPad 10)正式停产。

2. 存储升级背后的商业逻辑
- 用户需求驱动:64GB设备常因存储不足导致体验下降,用户升级意愿降低,直接影响苹果的换机周期和利润。
- 生态协同效应:更大存储可推动iCloud订阅、应用内购买等服务增长,形成闭环收益。
- 行业趋势倒逼:安卓阵营早已普及256GB起步,苹果若固守64GB将面临竞争劣势。

3. 内存升级的“苹果式节奏”
苹果对硬件标准的调整一贯谨慎。例如,Mac产品线于2023年将内存从8GB提升至16GB,但翻新机型仍保留旧配置,且升级成本高昂(如M2 Mac mini升级16GB需加价1460元)。此次存储升级延续了“挤牙膏”策略,既顺应市场,又避免过度让利。
